第五章 洪武文臣——刘琏、胡翰、宋慎等
九若小说 > 史事讲将1三国明 > 第五章 洪武文臣——刘琏、胡翰、宋慎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章 洪武文臣——刘琏、胡翰、宋慎等

不想错过《史事讲将1三国明》更新?安装阅读专用APP,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!

放弃立即下载
  刘琏,字孟藻,浙江青田人,刘基之长子,词旨高雅。而运思深挚。著有自怡集一卷,《四库总目》行于世,江西布政司右参政,为胡惟庸党所胁,堕井死。

  胡翰,学博无所不究,为文章明洁简峻,论议出人意,款句洒然,不落坌俗之态。雅好泉石,幅巾短杖,著书以自乐。有劝之仕,剧谢之。太祖聘致,授衢州教授,预修《元史》。初学古文于吴渊颖菜怜,宋潜溪攻举于业,移书招之同学。

  宋慎,浙江浦江人,宋濂长孙,明朝政治人物。宋慎原为仪礼序班,与其祖父宋濂、叔宋璲共同在内廷为官。宋慎因胡惟庸案牵扯并被诛杀,家族贬至茂州。其在职期间勤政爱民,体恤当地的老百姓,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,死后被当地人民所纪念,在一些史书有其资料记载。

  叶兑,字良仲,号四梅先生,别号归根子。浙江宁海县纡岸人。元末明初名儒。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,建议“北绝察罕,南并张士诚,抚温台,取闽越,都金陵“之方略,称“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“。

  陈汶辉,字耿光,四都梅岭人,壮年远游各地,了解风土民情,后归隐诏安初稽山,朱元璋闻汶辉声誉才学,屡征不应。明太祖征聘经明行修科遗才,汶辉才上京应试,得第一,称“八闽元士”,授职礼科给事中。其间,汶辉以谏官身份多次上疏,奏请朝廷减轻沿海边民赋税,扫除所沿袭的元末弊政,建议广收天下文武贤才等。汶辉还奏请效法程灏所陈10件事,以致明太祖斥责他“志大言迂,不达时变”,而把他调任大理寺丞。

  陈汶辉调大理寺后,发现张廉使、李知府等错案,又上书陈言,指出此案按“内旨”办事,违背法理。朝廷“须念得贤之艰,少知爱惜”。汶辉擢升大理寺少卿后,适开国功臣李善长蒙冤下狱,他又冒死力争,请求为李平反。不久,山东张宪使因惩处内戚,明太祖降旨大理寺判处张某极刑,汶辉问明案情后,竟然“封还御旨”,明太祖大怒,即派锦衣卫将汶辉押赴刑部问罪。汶辉慨叹是非不分,“直道不行也”,经过金水桥时赋诗一首,便投水自尽,不久,明太祖感到后悔,便亲自作文祭之,赐葬,赐太子少傅,谥文烈。据载汶辉享年90余,《明史》有传。善诗文,著有《南皋文集》等。

  陈宁,明太祖朱元璋时有御史大夫,后因胡惟庸案被杀。

  曾鲁,明初藏书家、学者。字德之,一作得之。新淦人。年仅七岁时,就能默诵《五经》,一字不漏。稍稍长大后,博古通今。大凡数千年国体人才,制度沿革,他没有不知道的。以文学才华闻名于当时。曾鲁率领里中豪杰,聚集少壮保卫乡里。准备牛和酒,开陈顺逆。众人都遵守约束,没人做不道义的事。人们称他居住的乡里为君子乡。

  陶凯,字中立,自号“耐久道人”,浙江临海人。出身寒微,聪颖好学,常以诗文书画交友,颇负盛名,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。深得朱元璋赏识,被朝廷征召,官至礼部尚书,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,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。

  王宗显,自号怀隐道者,其生平里贯欠详。据载著有《医方捷径》,又名《医方捷径指南全书》,其中主要为药性、功用及救急方剂等。现有多种刊本。

  王祎,字子充,号华川,义乌来山人,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。幼从祖父王炎泽学,后师事柳贯、黄溍。游燕京,上八千言书论时政。危素、张起岩举荐于朝,未被纳用,遂归隐青岩山著书,名声日盛。朱元璋率部攻取婺州,祎应召,被任为中书省掾史。进《平江西颂》,朱元璋大喜,说:“吾固知浙东有二儒,卿与宋濂耳。学问之博,卿不如濂;才思之雄,濂不如卿。”授江西儒学提举司校理,累升侍礼郎,掌起居注。出任南康府同知,抚定创残,收廪贤士,南康得以安宁。朱元璋召议即位礼,因所陈不合上意,出为漳州府通判。上疏建议“忠厚以存心,宽大以为政”,“浙西既平,课敛当减”。召修《元史》,与宋濂同为总裁。书成,升翰林待制,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,教皇太子经学。

  奉诏书往云南招谕梁王把都归顺。六月,抵云南,申明利害,梁王本有降意,适元残部遣脱脱至,约梁王联兵抗明,胁迫梁王杀祎,次年十二月遇害。建文初年,追赠翰林学士,谥文节。正统中,改谥忠文。学有渊源,为文醇朴宏肆,浑然天成,条理不爽。著作有《大事记续编》、《王忠文公集》及《重修革象新书》。

  高启,江苏苏州人,元末明初著名诗人,在文学史上,与刘基、宋濂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,又与杨基、张羽、徐贲被誉为“吴中四杰”,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“明初四杰”,又与王行等号“北郭十友”。字季迪,号槎轩,平江路长洲县人;洪武初,以荐参修《元史》,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,受命教授诸王。擢户部右侍郎。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,获罪被诛。高启曾为之作《上梁文》,有“龙蟠虎踞”四字,被疑为歌颂张士诚,连坐腰斩。有《高太史大全集》、《凫藻集》等。

  云奇,南粤人,明初宦官,守西华门内使。据其《墓碑铭》载,胡惟庸在府中伏兵甲,请太祖到府中观井涌酒泉,云奇预知胡惟庸谋逆,力阻太祖行驾,被误认为无礼,死瓜槌下。太祖追赠某监左少监。嘉靖时追赠司礼太监。

  郭景祥,濠州人。与凤阳李梦庚皆从朱元璋渡江,主管文书,辅佐谋议,分别担任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。一同被调往浙东分省,不久,又同时被调入,担任大都督府参军。

  许瑗,字栗夫,江西乐平名口村人,是著名《文献通考》作者马端临的外甥。陈友谅带领水师,大举进犯,包围了太平府城。城内只有三千士兵,但由于众志成城,防守严密,陈友谅攻打了一个月,城池仍安然无恙。不幸,连降大雨,护城河河水暴涨,攻城船只随之升高,陈友谅乘夜深人静之机,命令士卒把楼梯从大船尾部搭上城楼短墙,潜入城内。许瑗偕同花云、王鼎率领众将奋力巷战,无奈寡不敌众,终于被敌擒住。被捕以后,他们仍抗骂不屈,最后壮烈牺牲。当地百姓怀念他在世功德,偷偷收集许瑗遗骨、埋葬在凌火高台下。

  京剧《战太平》叙述的就是这个悲壮的故事。不久,朱元璋收复了太平,追赠许瑗为大中大夫、轻车都尉、高阳郡候,并在太平府衙右侧建祠祭祀。为了纪念许瑗,太平知县庞尚鹏又在祝圣殿西侧,建起了“忠臣祠”,题匾是“开国忠臣”。

  周颠,明无名字,人以为颠,遂名。建昌人。举止非常,言语髯髴,人呼颠仙。善写真,尝自写貌于皇城五凤楼上。初乞食南昌,后不知所终。《明史本传》、《画史会要》、《名山藏》,在金庸名著《倚天屠龙记》里,周颠是明教五散人之一。

  铁冠道人,元末明初道士。名中,一作白中,字景华,又字景和,号真常,字涵素。以春秋应举不第,遂放情山水,遇异人授太极数,谈福祸于咫尺之间,神验非凡。壬寅,明太祖下豫章,邓愈荐祖师于帐前,召问兵事,遂如预言,后居都下数年。一日无故自投大中桥下,借水遁而去,后潼关守奏云,某日祖师策杖出潼关而去,正其投水日也。建文时复见于金陵,做歌曰,莫逐燕,逐燕自高飞,高飞入帝畿,皆如所卜有靖难之事矣。后授前于二周洞微,与张三丰、冷启敬、于梓人、赵原阳、张景忠、陈立兴为方外友。祖师为人狷介寡合,稍涉伦理事,辄语他,言类佯狂乱。生平戴一铁冠,故世称铁冠真人,著有《鸿钧元文》,《玉景秘旨》,《皇极体要论》,《元元真书》,《洞玄秘要》。市传《透天玄机》为祖师著,非也,或有传《铁算心易》为祖师著,更非也,传说是刘伯温的师傅,隐居华山,他传给刘伯温的是“天文地理、奇门遁甲、阴阳顺逆、星斗分野,并推测中华外夷一切吉凶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”。

  梅殷,明朝大臣,字伯殷,归德下邑人。汝南侯梅思祖从子,天性恭谨,能骑马射箭。娶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,以驸马都尉封荣国公,任山东学政。精通经史,堪为儒宗。梅殷深得明太祖信任,太祖遗诏称其“老成忠信,可托幼主。敢有违天者,汝讨之。靖难之役起,建文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,募兵四十万,抵御朱棣。为奸人所害,加谥荣定,以长子梅顺昌为中军都督府佥事,次子梅景福为旗守卫指挥使。

  李祺,明初开国功臣、韩国公李善长之子,尚娶明太祖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,封为驸马都尉。《明史》记载:李祺,功臣子,帝长婿,颇委任之。四方水旱,每命祺往赈济。

  欧阳伦,进士出身,朱元璋的女婿,娶安庆公主,因“数遣私人贩茶出境”牟取暴利而被朱元璋赐死,年39岁。

  孙炎,字伯融,应天府句容人。身材魁梧,跛一足,谈辩风生,雅负经济。元末与丁复、夏煜游,有诗名。朱元璋下金陵,从征浙东,以功历官池州同知、华阳知府、行省部事,为朱元璋召致刘基、章溢等。总制处州时,会苗叛,与知府王道同、元帅朱文刚同被擒杀。炎时年四十,追赠丹阳县男,谥“忠愍”。朱彝尊《静志居诗话》称其诗“谲处似李长吉,质处似元次山”。《明史》有其传。

  杨基,元末明初诗人。字孟载,号眉庵。原籍嘉州,大父仕江左,遂家吴中,“吴中四杰”之一。元末,曾入张士诚幕府,为丞相府记室,后辞去。明初为荥阳知县,累官至山西按察使,后被谗夺官,罚服劳役。死于工所。杨基诗风清俊纤巧,其中五言律诗《岳阳楼》境界开阔,时人称杨基为“五言射雕手”。少时曾著《论鉴》十万余言。又于杨维桢席上赋《铁笛》诗,当时维桢已成名流,对杨基倍加称赏:“吾意诗境荒矣,今当让子一头地。”杨基与高启、张羽、徐贲为诗友,时人称为“吴中四杰”。

  钱唐,字惟明,象山人。博学敦行。洪武元年,举明经。对策称旨,特授刑部尚书。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,止行于曲阜,天下不必通祀。唐伏阙上疏言:“孔子垂教万世,天下共尊其教,故天下得通祀孔子,报本之礼不可废。”侍郎程徐亦疏言:“古今祀典,独社稷、三皇与孔子通祀。天下民非社稷、三皇则无以生,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。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,皆圣人也。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,载之于经,仪范百王,师表万世,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,孔子力也。孔子以道设教,天下祀之,非祀其人,祀其教也,祀其道也。今使天下之人,读其书,由其教,行其道,而不得举其祀,非所以维人心、扶世教也。”皆不听。久之,乃用其言。帝尝览《孟子》,至“草芥”“寇仇”语,谓:“非臣子所宜言”,议罢其配享。诏:“有谏者以大不敬论。”唐抗疏入谏曰:“臣为孟轲死,死有余荣。”时廷臣无不为唐危。帝鉴其诚恳,不之罪。孟子配享亦旋复。然卒命儒臣修《孟子节文》云。

  赵汸,字子常,休宁人。师事黄泽,受易象春秋之学。隐居著述,作东山精舍以奉母。召修元史,不愿出仕,乞还山。未几,卒。学者称东山先生。汸著有《东山存稿》七卷,《周易文诠》四卷,与《师说》、《左氏补注》、《春秋集传属辞》,并传于世。

  袁凯,字景文,号海叟,明初诗人,以《白燕》一诗负盛名,人称袁白燕,松江华亭人。任监察御史,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,伪装疯癫,以病免职回家,终“以寿终”。著有《海叟集》4卷。

  丁斌,明初开国功臣李善长外甥,与胡惟庸案的牵连是,最终导致李善长被夷三族的原因之一。

  丁玉,初名国珍,河中人。仕韩林儿为御史,才辨有时誉。吕珍破安丰,玉来归。随征彭蠡,为九江知府。大兵还建康,彭泽山民叛,玉聚乡兵讨平之。太祖嘉其武略,命兼指挥,更名玉。从傅友德克衡州,以指挥同知镇其地。复调守永州。玉有文武才,抚辑新附,威望甚著。进都指挥使,寻兼行省参政,镇广西。召为右御史大夫。四川威茂土酋董贴里叛,以玉为平羌将军讨之。至威州,贴里降。承制设威州千户所。平松州,玉遣指挥高显等城之,请立军卫。帝谓松州山多田少,耕种不能赡军,守之非策。玉言:松州为西羌要地,军卫不可罢。遂设官筑戍如玉议。会四川妖人彭普贵为乱,焚掠十四州县。指挥普亮等不能克,命玉移军讨灭之。帝手敕褒美,转左御史大夫。师还,拜大都督府左都督,坐胡惟庸姻诛。

  徐贲,字幼文,南直隶毗陵人。后迁平江城北,自号北郭生,元末明初画家、诗人。吴中四杰之一,明初十才子之一。张士诚抗元,招为僚属。张士诚死后,俆贲与张羽避居吴兴。后被荐入朝,历任御史、刑部主事、广西参议,官至河南左布政使。大军征讨洮岷,以军队过境,犒劳失时,下狱。以“犒师不周”处死。

  詹徽,字资善,徽州府婺源人。父亲詹同官至吏部尚书、翰林学士;儿子詹绂官至尚宝丞。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个蓝玉案爆发,位居太子少保、左都御史、吏部尚书的詹徽牵扯其中,被杀,年六十。

  张昶,顺帝时为户部尚书,忠臣。元末,作为使者,招降朱元璋,反为朱元璋扣留。蒙元灭亡后,出仕明朝,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。然而张昶“身在江南,心思塞北”,写信托降人寻访在北元的儿子,被杨宪告发,伏法。

  张羽,元末明初文人。字来仪,更字附凤,号静居,浔阳人,后移居吴兴,与高启、杨基、徐贲称为“吴中四杰”,又与高启、王行、徐贲等十人,人称“北郭十才子”,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。官至太常丞,山水宗法米氏父子,诗作笔力雄放俊逸,著有《静居集》。

  陈汝言,元末明初画家、诗人,字惟允,号秋水,临江清江人,后随其父移居吴中。能诗,擅山水,兼工人物,与兄陈汝秩齐名,时人呼为大髯小髯。

  陈汝言画山水远师董源、巨然,近宗赵孟頫、王蒙,行笔清润,构图严谨,意境幽深。与王蒙契厚,传说王蒙在泰安时,曾面泰山作画,随兴所至,不时加笔,一幅图画了三年。陈汝言正巧来访,时遇大雪,他便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,将图改作雪景。王蒙叫绝,以为神奇,遂改题为《岱宗密雪图》。

  王行,字止仲,号半轩、楮园。幼年家境贫寒,父亲王懋在苏州阊门徐氏所开药店中卖药。王行聪明异常,十岁时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。主人发现他天赋异常,遂让他尽情阅读家中收藏的“经史百子”诸书。十七八岁就开始同当地文人雅士交往,并在苏州城北齐门设立私塾。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高启,和后来为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出谋划策的姚广孝等人都是他的好友。

  张士诚据守平江一带时,分守浙右的参政饶介曾向元朝廷上疏推荐王行,王行因天下多事不出仕。明朝建立以后,苏州知府魏观、王观都曾以人才向朱元璋推荐,但他除了在苏州府学一度担任过训导以外,一直没有当过官。王行一生基本上都是以执教为业,他曾两次在沈家任门馆先生,又曾两次在蓝玉家任家庭教师。他第一次在沈万三之子沈达卿家任教是在元末。在南京应都督蓝玉之聘,在蓝家坐馆,颇得蓝玉的欣赏,曾经陪同蓝玉去左丞相胡惟庸家拜访。次年因胡惟庸党案发生,他惟恐牵连,辞去馆职返回苏州故里,这以后他又到沈达卿家坐馆,教授达卿的孙子沈巽、沈程、沈衡等人。

  宋克,字仲温,一字克温,自号南宫生,长洲人。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“三宋二沈”之一,与高启等称十友,诗称十才子。洪武初为凤翔同知,素工草隶深得钟、王之法,笔精墨妙,风度翩翩。并工写竹,虽寸冈尺堑,而千篁万玉,雨叠烟生,萧然无尘俗之气。尝作鸡栖石业条一幅,题语有“艺成不觉自敛手”之句,谓不可复得也。书学急就章,故写竹能妙。尝于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,张伯雨有“偶见一枝红石竹”之句,人遂以为朱竹自宋克始。宋克的书法,在明代颇享盛名,与当时擅长书法的宋璲、宋广合称三宋。

  张羽,早年随父宦江浙,因兵乱不得归。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,为安定书院山长,再徙于吴兴。洪武初年入京,不得朱元璋喜好,又至京师,因应对不称旨,放还。再征,授太常司丞。朱元璋曾亲述滁阳王事实,命张羽撰写庙碑。坐事流放岭南,未半道召还,投龙江而死,一说是被人绑起扔进长江淹死。张羽好著述,文辞精洁典雅,诗咏深思冶炼,朴实含华。书法纤婉有异趣,仿佛谢庄月赋。隶书效法韩择木、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,虽未精极,却能离俗而入于雅。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,笔力苍秀,品在方从义上。著有《静居集》四卷。

  周衡,字士平,号养浩,元末明初无锡人。明初中举人,参加京师会试,为明太祖所赏识,官至右正言。

  陈安阝,字安仲,号叔恭,闽县营前人,丁丑科春榜状元,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。原因是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,遭到北方士人不满。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,大为震怒,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。原本就莫须有的事陈安阝刚中状元就被革除功名,车裂而死。

  刘仕谔,一作刘谔,字号不详,浙江山阴人。丁丑科陈蘷榜“春榜“进士第三人。刘仕谔之父刘子华,洪武初年,以明经被举荐。明太祖御临奉天门召赋,刘子华立时赋诗一首:“挥戈十载定河山,忽报星沉易水湾。马首西风旌旆卷,天涯落日凯歌还。功成楚汉兴亡际,名在韩彭伯仲间。圣主思功心独苦,黄金直欲铸真颜。”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,授其大兴同知,改青州推官,被降为鸿胪寺司仪署丞,不久,又遭到御史的弹劾,终于被杀。

  唐肃,明初政治人物。通经史,兼习阴阳、医卜、书数,又善画山水,与上虞谢肃齐名,人称会稽二肃。张士诚时,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,迁嘉兴路儒学正。明初诏供奉翰林文字。洪武四年,有外邦呈海东青珍禽,朱元璋命群臣献诗,宋濂有“自古戒禽荒”语,唐肃亦呈一绝句,有“词臣不敢志归谏,却忆当年魏郑公”语。后来因为早朝无故缺席,坐免官,归乡里。太祖重才,再召入。有一日在朱元璋面前用横筷礼,犯“大不敬”罪,发配濠州边境。不久病死。著有《丹崖集》。有子唐愚士。

  余尧臣,元末寓吴中,与高启、王行等称“北郭十友,”亦称十才子。初为张士诚客,士诚几,徙濠梁,授新郑丞。

  韩克忠,字守信,山东武城人。丁丑科“夏榜”进士第一人。明太祖洪武三十年,是明朝开科以来第一场科举大案,也是一场冤案。本科于三月殿试时,偏巧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举子,北方举子无人登第。加上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、王府纪善白信蹈也都是南方人,于是,有人煽动闹事,尤其是朱元璋家乡的一些举子更是有恃无恐,纷纷上言说:考官有意偏袒南方人。朱元璋便命前科状元张信等翰林官员复审。也许是张信等人太不了解皇上的用心,复审结果仍维持原榜。这时又有人状告复审官与前考官勾结,故意拿北方举子中的劣等考卷进呈。朱元璋震怒,将张信、白信蹈等十余人处死,刘三吾因年老资深被免死,充军新疆,就连春榜状元陈安阝也没能逃出噩运,后亦被处死。六月重开殿试,朱元璋亲自阅卷,取中61人,完全是北方人,亲擢韩克忠为状元,并称其“学行淳实。”世称“春夏榜”,也称“南北榜”就是这一次会试,发生了著名的“春夏榜”事件。主考官刘三吾、白信蹈因系南方人,所取进士52人都是南方人。发榜后,北方考生不服,上疏指责考官偏袒南方同乡。经过复查,的确存在舞弊行为,朱元璋遂下令严惩了舞弊人员,重新录取了进士61人,结果全是北方人。放榜日期也因之延至夏天,韩克忠为殿试第一名,韩克忠状元及第后,学政松弛,克忠和祭酒张显宗重新创立法规,兴废补坏,进一步编制监规,进呈太祖参酌,刊印颁发,永为遵守,学政自此振举。

  唐桂芳,一名仲,字仲实,号白云,又号三峯,以字行。歙县人。元末明初著名学者、文学家,学者称“白云先生”、“三峯先生”。所著有《白云集》。

  宋讷,字仲敏,号西隐,元末明初滑县人,元至正进士。任盐山府尹,后弃官归隐,洪武初年应征编礼、乐诸书,事竣,不仕归。后经杜荐,任国子助教。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,改文渊阁大学士,再迁国子监祭酒。讷为学严立学规,治太学有绩,颇受明太祖赏识。年老告归。宋讷曾应诏陈边事,提出“备边在乎实兵,实兵在尹屯田”的观点,认为设兵屯田,布列要害,遇敌则战,寇去则耕是长策,其言颇受重视。此幅宋讷像取自明代王圻辑,万历刻《三才图会》。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